南部县双峰乡寨山村位于升钟湖旁,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7.6平方公里,距南部县城约60公里,所属乡镇是全县交通距离最远的乡镇之一,曾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落后村。2021年以来,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定点帮扶该村。在5年的帮扶过程中,学院先后派出6名骨干教师组成驻村工作队,在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依托警院优势,带领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众,以党建为引领、以民主法治建设为载体,以“八个一”为抓手,利用撂荒土地和堰塘发展种养殖产业,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法治同行、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寨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近年来,该村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四川省法治宣传教育培育基地”“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等荣誉。


建强一个班子、建好一方阵地。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工作队始终把抓党建放在第一位,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每月工作例会等载体,组织村“两委”成员和党员干部认真开展理论学习、提升党性修养,将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的声音传播到基层“最后一米”。组织党员干部外出学习考察,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汲取先进发展经验,拓宽党员干部基层社会治理和集体经济增收思路,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针对村党支部常职干部年龄偏大的现状,工作队积极参与“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帮助村上培养2名年轻大学生干部,吸收一名00后大学生入党,抓好后备力量培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针对过去寨山村办公条件差、党员活动存在不经常、群众办事不方便的情况,工作队积极向学院和南部县委组织部申请资金10万元,对寨山村党群活动中心进行升级改造,购置了办公设备,把活动阵地建成为干部的办公中心、党员的学习场所、群众议事地、技术培训场。
遍访一次农户、带动一批干部。为进一步了解村情民情,工作队对全村近400户农户进行全覆盖走访,全面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发展产业;对监测户、脱贫户、低保户、残疾人和特困供养户,工作队逐一梳理核实原因,全面了解风险点,精确掌握就业和收入情况,定期上门帮助解决困难。几年来,工作队的身影遍布全村每个角落,对村情民意有了深入了解,在工作队员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群众的困难和需求,在工作队的带动下,寨山村党员干部纷纷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来。




办好一件实事、解决一批难题。驻村工作队的职责是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解决村民夜晚出行难的问题,工作队向学院申请资金20余万元,为全村安装了300余盏太阳能路灯,覆盖村主要道路10余公里,美化了环境、方便了群众出行;为解决因项目施工损坏的路面,工作队积极协调中交一公局升钟湖指挥部对损坏的村道进行维修加固;为解决老年人就医难得问题,工作队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协调川北医学院和南部县人民医院医生到村开展义诊;为解决脱贫人口就业问题,工作队向学院申请资金8万元,为脱贫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困难群众就近务工增收;为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工作队向学院申请资金10万元,设立奖助学金,帮助20余名寨山村学子顺利完成学业;为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实现增收,工作队积极协调学院工会采购30余万元受扶地农户产品……一件件实事解决的是民生问题,收获的是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发展一批产业、打造一个亮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工作队明白没有资金、项目支持,产业发展难以持续,为此,工作队员四处奔波,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扶持。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寨山村成功获得了粮油产业园区道路建设、山坪塘整治、提灌站建设、库区水利提升、码头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个项目扶持。此外,工作队带领村干部和党员群众开垦撂荒地100余亩,种植小麦、油菜、黄豆等经济作物;向学院争取资金5万元用于土鸡、渔业养殖,发展集体经济,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可持续收入。




为打造出属于寨山村的独特“名片”,工作队充分发挥学院职业教育优势和自身专业优势,持续加强寨山村民主法治建设,通过组建法治宣传、纠纷调处、便民服务三支志愿者队伍,利用重要节日宣传党的政策法规,开展移风易俗,建设法治文化广场,进行法治宣讲等方式,持续浓厚寨山村民主法治氛围。驻村以来,工作队开展法治宣讲8场,参与矛盾纠纷调解30余件,为村民解答法律问题和提供专业法律意见80余人次,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提升了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治理目标。




学院驻村工作队扎根基层、为民办事、引领发展,用实干担当绘就了“和美寨山”的美丽画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